close

陶瓷茶具的機能要求


 


(摘自1997.8 茶藝月刊)


                            著作人:蔡榮章


 


一、 茶壺


  1.壺口:為便於置茶入壺,以及泡完茶後的去渣,壺口不能太小,尤其遇到較為膨


鬆的茶葉,置茶頗為不易。如果是崁蓋式的壺式,堰圈部分不能在壺口內側形成凸起的一


圈,否則去渣、涮壺時,茶渣容易卡在上面,清壺的水也積在上面而不易從壺口倒乾,


這種現象在注漿成形的壺較為嚴重。


  2.水孔:單孔壺容易使茶葉沖入「流」內而造成堵塞,尤其是壺流與壺身一體注漿


成形,水孔成為喇叭狀,堵塞的情形最為嚴重。網狀水孔可以克服這項缺點,但沒有蜂


巢式水孔來得好,因為茶葉開後成柔軟的片狀,很容易貼在網孔上。網狀或蜂巢式的水


 孔都要挖得細、挖得密,細者可以濾掉茶角,密者使水量足以供應壺嘴的外流。


 但是陶瓷材料的水孔過濾效果總無法濾掉茶末,為使茶湯非常清澈,只有加上金屬濾


網,然而如何安裝,如何易於清洗,是有待克服的問題。


  3. 壺嘴:出水順暢,水柱不打滾、不分叉。流量要適中,太急太猛顯得粗糙,太細


太慢又叫人不耐煩,而且原本控制好的茶湯濃度,由於出水太慢又變得太濃了。


  斷水是壺嘴很重要的機能要求,也就是倒完茶,不會有餘水沿「壺流」外壁滴到桌


面。


  4. 壺把:操作的方便性上,側提壺與飛天壺優於提樑壺,提樑壺的提樑高度、寬度


(壺口部份)必須特意加大,否則有礙置茶與去渣。


  壺把要適手,而且容易將壺提起。側提壺的壺把與茶壺重心垂直線所形成的角度要小


45,否則不容易掌握壺的重心。一般所說的「壺把」、「壺口」、「壺嘴」要「三點


平」(上端在同一平面上)並非絕對的,後兩點平是基於水流的原理不得不;但「把」可以


依造形的需要調整之,高一點反而好拿些。


  5. 壺肩:原則上壺「口」與「流」間的距離愈大愈好;壺「口」前端與「嘴」的


「高度差」愈大愈好。這樣倒茶時,如果傾斜得太快,茶湯才不容易從壺口流出來。


 


二、 茶船:


  1. 功用:有人使用高緣碗狀的茶船,壺放船內,泡完茶後在壺外淋半船水,謂如此


可以保持茶壺的濕度,而且將杯子側放在壺與船間旋轉燙杯。經實驗,將壺泡在熱水裡


並沒有保溫的效用,反而比放在空氣中冷卻得快。船內燙杯除了衛生問題外,還有茶具


磨損與聲音的缺點,一般已改為船外燙杯。所以茶船的功能應是:陳放茶壺的墊底用具


,除增加美觀外,也防茶壺燙傷桌面、沖水濺到桌上。有時還利用它在喝完茶後,盛放


泡過的茶葉供客人欣賞葉底,去完渣涮壺時將壺內的水翻倒於茶船,再持茶船將殘水殘


渣倒入水盂或茶車的排水孔內。


  2. 外形:成高緣「碗狀」或低緣「盤狀」皆可,只要考慮與茶壺是否相配。為配合


涮壺時將茶水翻倒於船內,容水量不得少於二壺,因為一次涮不乾淨,還可以再來一次,


船緣高度也要足以防濺。


  3.「倒水」機能:因為經常用來倒水,所以船緣的設計應考慮到倒水的方便性。


  4.「養壺」機能:為配合「養壺」需求,有人將船作雙層的設計,船面打洞,用茶


湯澆淋壺身時,茶湯流入夾層內,這樣茶壺不會一截泡在水中,養出來的壺顏色才會均勻


。這時應特別設計「倒水孔」,也要加高船緣,否則涮壺就不能在船上為之。


  5. 「看葉底」機能:泡完茶,取出一些泡開的茶葉,放在茶船上,或淋一潭清水,


讓茶葉漂浮其間,端出茶船請客人欣賞伸展後的茶葉,這是中國茶品茗過程中頗為特殊


的一項。為此,茶船就要製作得精巧而堪把玩。


 


三、 茶杯:


  1.杯口:外翻形的杯口比直桶形的杯口容易拿取,而且不燙手。


  2. 杯身:盞形杯容易將茶喝完,碗形杯必須抬頭才能將茶喝光,鼓形杯必須仰起頭


來才能將茶喝光。盞形杯由於茶湯的深度由四周逐漸向中心增加,茶湯的顏色產生節奏性


的變化。


  為了「鑑賞」茶湯的顏色,如果能與國際評茶標準杯相配合,小形杯茶湯有效容量的


深度,盡量保持在二.五公分,這樣在茶湯的比較上比較方便。


  3. 杯色:杯子內側如果是白色或淺色,較能看出茶湯的顏色。就公平與客觀而言,


純白色最能呈現茶湯的顏色,就加強茶湯視覺效果而言,那就要因茶的種類而定,如炒


青綠茶,青瓷有助於「黃中帶綠」的效果,如蒸青綠茶的茶粉,天目釉色讓它看來可口


些,(純白色的杯子使它看來如一碗綠色的廣告顏料),如重發酵的白毫鳥龍,牙白色的


杯子讓「橘紅色」的茶湯顯得更嬌柔可口。


  4. 大小:小壺茶的杯子都在30~50cc之間(指容積,適當容茶量要少些),小於20cc


就會看來很小,大於60cc就會看來太大。這種小壺茶一般一次都會泡上三五道以上,而


且濃度偏高些,所以一次茶會的喝茶量也夠了。屬於大茶壺的杯子,一般在150cc左右,


這種茶一般泡得比較淡,一次也只喝上二道左右。


  5. 杯數:一般使用上,六杯是頗為適當的數量,一般客人數都在六人以下,萬一打


破一個,也還有五個杯子可用。有些地方習慣一壺配五杯。


 壺的大小就因杯子的大小與數量而定,經常以二杯壺、四杯壺、六杯壺稱之。壺的


大小要比杯子的「適當容積」大一些,因為茶葉會佔去部份空間,沖泡的數次愈多,所


佔去的空間愈大。小壺茶的用茶量都在半壺 左右,數泡後,茶葉會佔掉30%的空間;


大壺茶的茶量用得少,茶葉佔 去的空間考慮20%就夠了。但必須增加的茶壺容積不必


那麼多,小壺 20%、大壺10%就可以,因為泡到後來,茶湯如果不夠,每杯可以少倒一點


,這也合乎喝茶的生理需求,而且免得第一、第二泡湯量太多。


 


四、 杯托:


  1.高度:杯托可設計成盤式、碗式、船式或高台式,其高度應方便從桌面上端取。


高台式不用說,其他形式的杯托,托緣距離桌面應有一.五公分以上才好。


  2.穩度:杯子放在托上,客人持托取杯時,杯子要能安穩地固著在杯托上,如果是


光滑的托面,取杯的動作快些時,杯子容易在托上打滑,甚至翻倒。為避免這種現象,


杯托中間有個凹槽或圈足,甚至設計成杯狀體,套住杯底,(茶盞經常使用這種杯托)


  3. 黏著:杯托的製作應預防杯子黏住杯托,取杯喝茶時,杯托隨杯子黏了起來,稍


一晃動就掉了下去,不是發生巨大聲響就是摔破了杯托。這可能是杯底有水滴,造成黏


著的現象,也可能杯子的熱度造成了杯底與杯托間減壓的關係。減少兩者間的密合度可


以克服這項問題。


 


五、 茶盅:


  1.形制:茶盅與茶壺配對成組,相輔相成,設計上應一主一副,若太一致,不易協


調。


  2.容量:茶盅的容量應該能讓茶壺一次將茶倒光,否則失掉茶盅的功能,比壺少掉


一成的容積是可以的,因為壺內還放茶,但與壺一樣大較為保險。有人將茶盅設計得比


壺大,甚至於大到可容兩壺量,這樣當人多時,可以泡兩道供應一次茶;如果茶盅只是


一壺半的容量,在壺大人少時,第一泡茶湯供應不完,可加上第二泡後再供應二次,也


就是泡二壺茶供應三次。所以說,茶盅有調節供茶量的功能。


  3. 濾渣:如果茶壺的濾渣功能不是很好,這時茶盅要補充這項功能,可以在盅中


加上一個高密度的濾網,將茶湯濾得乾乾淨淨。


  4. 斷水:斷水是茶盅最重要的機能,因為它的任務就是分倒茶湯入杯,一杯一杯


地倒茶,如果不能斷水,一定把茶湯滴得到處都是。為求壺嘴斷水,在造形上難免受到某些


程度的拘束,茶壺若因形態之需,無法具備斷水功能,只要搭配有斷水機能的茶盅,還


可圓滿完成任務,因為泡好茶,持壺一次將茶全部倒入盅內,不會有滴水之虞。


 


六、蓋置:


 


  1. 形制:蓋置可能用來放置壺蓋、盅蓋、或是水壺蓋,目的是預防這些蓋子的水滴


滴到桌面,或是接觸到桌面顯得不衛生,所以多採取「托墊式」的蓋置,且盤面應大於


上述這些蓋子,並有匯集水滴的凹槽。若遇到水方(存放泡茶用水的容器)這種大口徑的


蓋子,或是使用「釜」作為煮水器時,這種大面積的蓋子,就要以「支撐式」的蓋置,


斜靠在水方或爐子的旁邊。如果無法這麼做,只好平放在蓋置上,這時「水方蓋不會有


水滴的問題,然「釜蓋」就要製成往中間集水的形制,而蓋置也要設計成支點式,使蓋


底水滴匯集到中心點後滴落到蓋置的儲水槽內。


  2. 高度:太高、太凸顯的蓋置會使茶具景觀變得複雜,托墊式的蓋置高度與杯相同


即可,支撐式的蓋置可以略高一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北哥 的頭像
    北哥

    雲普雅韻~~~茶與茶器的小天地!

    北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