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的真問題
中國普洱茶網訊:2013年,古樹茶以前所未有的衝擊度走進普通人的視野,成為當下最值錢、也是漲速最快的“樹葉”。行業內投資者對其追逐也幾近瘋狂,各大茶企也開始對此給予高度關注。那麼,古樹茶到底是不是代表普洱的高端茶?投資“盛宴”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玄機,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近日,雲南著名行銷專家、《普洱茶行銷》一書作者吳疆先生撰文指出,普洱茶熱炒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資本已經迫不及待,“當2014年春茶上市,價格拉到某一個高點,那麼,巨量的庫存產品將傾庫而出。對於存茶、增值的概念而言,2014年到頭了!”無論對於普洱茶藏家還是廠商,此文都值得認真閱讀。
古樹茶概念成立的初衷
普洱茶的風向開始改變,古樹茶的市場細節也開始有微妙變化。
最新的例證在2013年的廣州茶博會上演。2013年廣州秋季茶博會,作為行業內最重要的展會之一,普洱茶行業幾乎傾巢而出,一派高端風,一派古樹風。雨林推出1.5萬一片的古樹茶,七彩雲南推出1萬一片的古樹茶,連一向謹慎的下關茶廠也推出上善冰島的山頭茶作為重頭戲。
2014年,古樹風勁吹!
古樹茶在行業內稱之為大樹茶。古樹茶長期以來一直屬於一種草根茶,屬於圈子內自娛自樂的一個品種。在2007年之前,大樹茶由於採摘不易,道路難行,所以,大樹茶的價格遠遠低於小樹茶。大中型廠家也極少生產有關大樹茶、純料茶概念的產品。
所以,大樹茶從出生那天開始就是出於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這可以從大樹茶的產品定名之亂窺見一斑,比如野生茶、荒野茶、深山老樹茶、大樹茶、古樹茶、純料茶等等不一而足。2004年之前,稍有規模的廠家生產的大樹茶一般都是茶商特殊定制的產品,原因有二:一是成本更低廉;二是突破青餅、七子餅、普洱茶之類的俗稱,靠另行命名取得市場差異化的效果。
古樹茶概念在2007年普洱茶崩盤後開始發力。
茶葉行當一直是沿用傳統的銷售模式,絕大部分廠家沒有品牌概念,但是山頭茶的概念充分,這是典型的綠茶思維的繼承。這在表面上形成了今天普洱茶行業合力打造“山頭茶”的局面。
從山頭茶而裂變出:名山茶、純料茶、老樹茶、古樹茶等等概念。
表面看起來,“名山茶”似乎就是普洱高端茶的代表,其實這是個誤區。
因為即使拿到好原料不等於就得到了好茶,原料、加工工藝、倉儲是普洱茶生產三個不可或缺的過程。
山頭茶這種概念當初只是作為小作坊抵抗大企業的一種“產品”手段,這種手段某種意義上是可取的。
縱觀世界各國其實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法國紅酒、德國啤酒、中國白酒,都有其共性。比如都是民族產業,都是大型寡頭企業與眾多小型企業、作坊共存,形成大品牌引導行業,小作坊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小眾消費群體的生態圈,這些,尤其與普洱茶行業類似。
山頭茶的目的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形成各自有效的目標消費群體,由小眾的個性化的山頭茶覆蓋這樣的群體,其實是可行的,實質上也比較成功。
但是,古樹茶的概念被放大後,唯古樹不喝的錯誤觀點則可能誤導產業之方向。
初制所並不能保證古樹茶的正宗
為了保證古樹茶的來源,從2011年起各中小企業紛紛上山建立初制所。
實質上初制所分為初制點、初制所、初制廠三級。所謂的初制點,其實就是茶農自己炒制毛茶,這在普洱茶行業比較常見。
因為鮮葉到毛茶,要走完鮮葉採摘--殺青--揉撚--曬乾這幾個看似簡單,實際複雜的過程。這就有時間限定,這就是在山頭建立初制所的初衷。
2008年雲南省的茶葉初制所即達到5170多個,加工能力達到25萬噸,到了2010年,初制所的數量已經達到5644家。
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情況是,普洱茶在2007年達到9.9萬噸的峰值水準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廠家、商家說初制所不夠用的情況。
現在的茶山、茶樹都屬於私人所有,在茶葉降價的時候,與茶農簽約,茶農當然願意將茶葉按協議價交給廠家,而一旦茶葉的價格上漲,茶農就必然隨行就市。
實質上,一旦收茶的規模上去,要保證都是“古樹純料”,其實並不容易。雲南山頭,大小樹混生的情況也比較普遍。大樹、小樹價格差異巨大,小樹茶價格2012年均價不到20元,而猛海區域的大樹茶最便宜的也要達到300元以上,暴利的驅使,大小樹辨別不易,所以,從名山寨子買的茶葉不一定就是名山古樹茶。
所以,無論是初制所和簽約收購模式,要保證茶葉的古樹純料並不容易。
現在的普洱茶行業,原料的元素被放大,所以,大家都瞄準了收購環節。實質上,刻意地放大某一環節,其目的已不在毛茶了。
山頭茶的魅力在於個性化,不一定完美,但是代表了一種傳統工藝及文化的魅力。本來,大廠做品牌,作坊做個性化產品,這條路對於普洱茶行業而言,具有一定的平衡性,畢竟滿足了一定的市場需求。
但是,一旦規模化生產古樹茶,那麼,這種茶行業的生態平衡又將打亂。
個性化消費,是目前呈現出來的普洱茶多元化消費的一個例證,但是,一旦大企業也來粘上古樹茶這個標籤,規模化生產同一個品種的古樹茶,本來就與這種消費觀相背離,市場的消化量也變得可疑。
那麼,用類金融化的手段去消耗,成為唯一可行的選擇。
大小樹茶的產量的關係
據調查,雲南全省有百年至千年成片的古茶樹30多萬畝,產量每年不到2000-3000噸(猛海縣產量約為500噸),僅占全省茶葉總產量的1%。而現在雲茶總產量在20萬噸以上,年均增長在12%以上。
大樹茶的產量不同於小樹茶,每年的數字比較一致,不可能像小樹臺地茶逐年增長,反而有可能是某些年份惡劣氣候、採摘過度等因素導致減產。
2012年普洱茶全年總產量達到8.13萬噸,接近2007年9.9萬噸的峰值水準。
但是,與幾乎接近2007年峰值水準的超高產量相背離的是,茶葉市場一片蕭條,不但產區如此,銷區同樣如此,有媒體形容東莞茶葉市場在“過冬”,而東莞恰恰是普洱茶最重要的存茶市場。
產區、銷區都在“過冬”,那麼,這些超高的產量從何而來?
答案很清楚,古樹茶的概念吸引了大量的資金囤積,導致產量上升,然而,市場銷售的瓶頸凸顯,導致大量積壓在庫存,可是統計的數位卻是生產數位。
這可以充分說明,古樹茶只是一個概念,古樹茶稀少,不足以讓普洱茶的統計數字如此上升。
實質上,糾結於是否是“純山頭”還是純“純古樹”,本身就是個大問題。
普洱茶如今在市場的存貨量不會低於20萬噸。按照常理推測,每年應該有足夠市場吞吐的老茶應市。但是,市場的反應恰恰相反,倉儲得當的老茶如今都是天價,並沒有出現質優價廉的老茶大量面市的情況,這恰恰反應了老茶並非依賴“純古樹”、“純幹倉”就可以得到一片“紅印”這麼簡單。
目前來看,這種稀缺效應是人為製造的。人為地鎖定山頭,人為地鎖定大小樹,目的就是人為地製造稀缺效應,製造泡沫。
古樹茶在市場似乎越來越受歡迎,原因在於某些機構的投機性。面對古樹茶快速增值的誘惑,自然會有更多的投機者奔赴其中,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不會是“擊鼓傳花”的最後一環。
近日,雲南著名行銷專家、《普洱茶行銷》一書作者吳疆先生撰文指出,普洱茶熱炒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資本已經迫不及待,“當2014年春茶上市,價格拉到某一個高點,那麼,巨量的庫存產品將傾庫而出。對於存茶、增值的概念而言,2014年到頭了!”無論對於普洱茶藏家還是廠商,此文都值得認真閱讀。
茶類平衡一旦打破,風險將接踵而至
普洱茶近幾年的產量差不多都是5萬噸左右,這與市場的結構相若。每年大約2萬多噸的生茶入倉,大約2萬噸的熟茶消耗掉,5000噸左右的熟茶出口及部分生茶消耗。這個數字差不多產銷相當。
雲南綠茶、紅茶、普洱茶的的產量大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綠毛茶的主銷區在西北,紅茶的主銷區在東北、內蒙,普洱茶的主銷區在華南,這種局面也比較穩定。
某種茶類由於消費格局的調整占比有些年份會增長,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基本上來說還是一個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旦某個茶類打破這種平衡,必然帶來市場的高風險。比如,2007年普洱茶占到雲茶總產量的58%以上,崩盤就是必然的結局,因為消費市場的消耗量遠遠達不到產量,那麼,供大於求的局面就會出現。
普洱茶現在將打破這種平衡,這裏有一組資料可以說明:
2010年雲茶成品茶產量11.66萬噸,普洱茶產量5.08萬噸。
2011年雲茶產品茶產量13.67萬噸,普洱茶產量5.56萬噸。
2012年雲茶成品茶產量17萬噸,普洱茶產量8.13萬噸。
根據歷年的資料分析,春茶的產量一般來說占普洱茶總產量的40%左右,而普洱茶占雲茶總產量的比值與這個數字相當。普洱茶產量近幾年都在5萬噸左右,結合受眾群體來分析,這是一個合乎情理的資料,然而,2012年普洱茶春茶僅2萬噸左右,這也與歷年數字相若,年底卻詭異地跑到8萬多噸的高位。
常規來說,春茶絕大部分會被加工成生茶,供應存茶市場,夏秋茶大部分會被加工成熟茶,供應品飲市場。這兩個市場的數位相當,現在普洱茶的產量卻驟然放大,可是品飲和存茶市場並沒有出現大面積裂變擴展的跡象。
唯一的因素在於古樹概念大漲。
而古樹茶的概念吸引的是炒作的資金及傳統的存茶資金,那麼,意味著大量的小樹茶打著古樹茶的招牌,進入古樹生茶的行列。
而另一組數字則可能說明,今天市場的古樹茶到底有幾何。
與小樹茶不同,雲南省的茶園年年幾乎以10%以上的比值高速增長,2012年雲南全省茶園面積556.40萬畝,較2011年同期增加4.77萬畝,屬基本穩定;採摘面積445.44萬畝,較2011年同期增加38.01萬畝,增長9.33%;而大樹茶則不同。
大樹茶的產量較為固定,小樹茶的產量在逐年增長,那麼,驟然增長的普洱茶產量中是古樹還是小樹,可想而知。
打著古樹茶的旗號,導致總體價格上漲,本來是好事,但是,一味推崇古樹貶低臺地小樹,既不合理也毫無誠信。
傳統工藝被弱化的惡果
普洱茶是靠“陳茶”這種概念與綠茶的“新”作為最大的差異化而取得成功,但是,市場要賺快錢的節奏甚至改變普洱茶可以安身立命之本。
2003年施行的雲南省地方普洱茶標準,明確提到“經過後發酵工藝加工而成”這一定義條件,這一條件,包含了自然後發酵和人工後發酵。但2006年被修改後的雲南新地方標準對普洱茶的要求已經弱化為“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而這一新定義,已經在2008年的首個普洱茶國家標準得到採用,意味著普洱茶的儲藏方式和發酵時間被允許縮短。
這樣的改變,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政績工程,表面看起來是為了讓普洱茶的產品快速流通,但實質是改變了普洱茶生產的傳統工藝。在賺取快錢的同時,普洱茶把自己與其他茶類真正可以抗衡的東西卻丟掉。
作者簡介:吳疆,《普洱茶行銷》一書作者。1969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西省東鄉縣。大學就讀於貴州,現定居昆明。著名行銷學家,雲南省政府特邀專家,國內深度分銷理論宣導者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