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早期壺
「早期壺」是相對於「現代壺」的名稱。在時間上應是屬於「民初」與「當代」之間。
早期壺的年代:
1912年民國建立。
1954年紫砂工場建立。
1982年全力提高高檔壺的產能。198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方圓牌」
拿到中共國家金質獎。
民國之前稱為古壺,是無庸置於的共識。
但早期壺就有二種說法,一種為1912年---1982年,一種為1954年---1982年。
不過大都還是以古壺「1912年之前」,民初壺「1912年-1954年」,
早期壺「1954年-1982年」,
當代壺「1982之後」,這種區分法較為普遍。
為了說明方便才有年代數字的出現,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時代工藝分野是漸進的。
早期壺的胎土:
玩早期壺,就是玩土胎,那麼早期壺的土胎有何特色?
不提大家常聽到的要帶什麼顏色的粒子,換個角度來說說,早期土胎的個人見解。
不養自亮,單純,就是早期土的特色。
因為自八十年代初期,宜興製壺用土,就大量採用「拼紫」的作法。
何謂「拼紫」,就是添加氧化劑等化學元素,製成後呈現各種豐富的色澤效果。
先說明一件事,「拼紫」的作法據我所知,於民初就有,只是不多。不像上述所說的,是大量的出現。
其次是在礦脈的分佈及開採因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但最重要的是「煉泥」,「陳腐」。
煉泥---甲泥從地層深處開採後,緊接著就是要煉泥。
於五十年代還是如同明、清年代,採用人工腳踏法。六十年代後期,煉泥漸漸採用機器化,從生泥料進機到製成熟泥料出來全採用機 器操作。
陳腐---因甲泥開採出來後未經風化而性暴,故需陳腐。
陳腐有二種方法︰一是把甲泥礦,露天存放,任憑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霜雪滋潤,以去其烈性,時間當然是越久越好。二是煉製成熟泥後,放置在陰濕的地窖中,常保持其濕氣不另令乾燥,這種方法就是常聽到的「養土」。
因為紫砂器,許久以來就是廣受海內外人士的歡迎,生產數量眾多,相對的開採備用量也多,但中國近代史上戰禍連連,天災人禍頻傳,陶工們生產數量常因而減少,卻也相對的提供了紫砂泥陳腐的良機。例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這段期間對於陳腐的功用真的是因禍得福。
至於早期土和現代土到底何者為佳,純是看個人喜好的角度,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早期壺的印款風格:
在共產制度下,紫砂工藝廠成立後,便把原來個人私人之作坊改變成集體工場,五、六十年代的陶工們幾乎是很少留下姓名章,除了少數製壺高手蓋蓋姓名章之外,大概也沒有誰能搞這種封建四舊的個人主義,所以大都是只能沿用「中國宜興」四字陽文篆印為主。還有很多連印款都省略掉了。
後來因宜興廠為了計算個人產值之需,在茶壺上才恢復個人姓名章,蓋印的位置大都在壺蓋內面,或是加蓋在壺底「中國宜興」旁。
常見的形式有長橢圓形的木章,內以陽文楷書、隸書刻上名字,或是茶壺的款式名稱的長四方木章。或是純以鉛印組合而成,字體均為明體,無印邊,其鈐蓋看到的是陰文效果。
這種純為計算個人產值數量而蓋的印章,常有用力不均,歪斜,方向顛倒,印面也無章法可言,更因推行簡體字的關係,常有簡體字的出現。
以上所說的只是其較明確的特徵,和其時代風格。
資料來源……茶棧壺舖子…..老掌櫃
自笑貧居無款曲,只呼童子預烹茶。
歡迎蒞臨 福哥『壺光掠影』部落格
http://zxcpcf999.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