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倉好還是入倉好 ???
【射過溪】
這幾年來幾乎是乾倉茶當道的時代了,
除了較早期的入倉老普外,新的入倉茶品似乎很少見了,
這也難怪一些老茶蟲會感嘆,現在是乾倉茶的天下,入倉茶被趕出市場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個人不以為然,君不見那些較早期的入倉茶還是有人高價追捧,
可見入倉茶不但沒被逐出市場,反而被高價以求呢.!
真實的現況只是不太有人願意生產入倉茶品而已,這不等於入倉茶已被淘汰了。
那為什麼不太有人願意生產入倉茶呢 ???
這原因很多,以下細細論之......................
以前的茶為甚麼要入倉 ???
入倉實是費時費工又佔地方的苦差事,並不符合商業利益,
但依以前的茶來看,這又不得不為,不然會很難被消費掉。
以前雲南的高價好茶是綠茶,而普洱是極低廉的茶品,
通常香甜度較高,苦澀度較低的早春及正春茶菁都被用來做綠茶,
綠茶做完後才開始做低價的普洱茶。
這時的氣候溫度較高,太陽較烈,生產出來的茶菁,咖啡因及兒茶素含量都比早春及正春茶高很多,再加上未經適度發酵,所以苦澀度都很高,沒放個二、三十年以上是無法大口暢飲的,於是為改善這個缺點,香港發展出入倉,雲南發展出渥堆的方法來改善。
近年的茶為甚麼不入倉 ???
這原因很多,我们慢慢談...........
(一) 攻佔市場,以台灣高山茶對主要競爭對手
從1997年弟開始買普洱,就發現很多茶商都意圖用些香甜度較高的新普
來取代大部份消費者對台灣高山茶喜好,但都沒有成功,
因為澀度還是比台灣高山茶高很多,反而是那些較老的茶性溫厚的入倉老普攻佔了不少台茶市場,直到2000年左右才開始有一些較為不苦澀的新普洱出現,但還是不成氣候,
不過整個走向已慢慢在累積形成。
到了2004後,整個趨勢就明顯起來了,這類不苦不澀的茶越來越多,製作也越來越精良精緻
發展的方向也幾乎是台灣高山茶的翻版,走向春茶,高海拔,山頭氣
這樣的生產方向,讓新生代普洱攻下了大片台茶市場.
畢竟就大眾市場而言,這類又香又甜,苦澀度低,涼意明顯的茶還是比較討喜的。
(二) 不適合入倉
這些香甜度高,苦澀度低的新生代普洱,並不適合入倉:
1. 又香又甜是這類新茶的優點,這一入倉就把優點入掉了,當然不能入。
2. 已經是不苦不澀了,幹嘛還要入倉加速轉化去苦澀?
3. 咖啡因及兒茶素含量少的茶,大部份都經不起入倉的考驗。
4. 衛生觀念抬頭。
(三) 口感及體感上的自然排斥
當這類香甜度高,苦澀度低的新茶喝了一段時間後
對較新的入倉茶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口感及體感上的自然排斥
(早期適度入倉,退倉乾淨,茶質又好的老茶另當別論)
(四) 入濕倉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撇開三年入倉三年退倉的成本不談,
早期就開始買普的老茶蟲们應該都有印象,常會遇到無法入口的港倉茶
真正入濕倉適度且乾淨的老茶並不多見.
這表示良率不高,也就是說不良率很高,
以前香港濕倉茶都做為茶樓餐館,煮菊普的粗茶用,
不管有沒有入壞了,反正加菊花煮一煮都差不多是一個味,沒差的,
但當今武林已把普洱升級為"品茗養生"級的,這些入壞掉的一定賣不出去,
當然願意拿茶冒險入濕倉的就少了。
(五) 周轉率太低
想想看,入倉要入得透,退倉又要退得乾淨,這要多少年 ???
多少資金要被卡住無法周轉 ???
以前茶價低,人工成本低,房地產價格低,還可以應付,
但處於"三高"的當今武林,也會讓人意願降低的.
【ulumochi】
現今的潮水渥堆雖然是1973年才試驗成功,
但是早期的渥堆可以上推到1950年以前(有史料可查),
香港在1950年代就有自行在港渥堆的紀錄,
雖然普洱茶的歷史可以推到明清,
不過那些茶我們沒有機會喝到,
所以沒有實質上的比較意義。
因此我認為在某個層面來說
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歷史是同樣久的
而入倉的歷史也大約在1950年代就有(同樣有史可查)
70年代以前的發酵工藝稱為『熱蒸發酵』
這四個字來自『深邃的七子世界』
我有當面問過作者 陳智同 先生何為熱蒸發酵?
他講了一推,我有聽沒有懂。
不過我卻可以肯定70年代的熟茶工藝跟現今是不同的,
70年代的大黃印,7572,大藍印,文革磚等等的味道都不是潮水發酵所能做出來的。
【來自高雄】
港倉早期不管生熟茶, 入倉必定先潑水,也就是潮水,
但有一點不同.. 熟茶 在製作當時已經通過"沃堆發酵"
茶葉運到香港時, 因習慣性的入倉手法...於是熟茶又多經過了潮水這段過程
蓋麻布...灑水...
所以也造就了獨特港倉的茶味, 尤其早期一些磚茶及沱茶
味道又濃又醇, 但仔細思考,
不一定有茶味!
反覆的臥堆及悶..多年之後, 雖然造就了現今獨特的口感
但...現今口感的產生, 在當時只是為了要能提早飲用...
但其實都是經過這些港商放茶的習慣性而來
港商的再加工"潮水" 我認為已經不能算是臥堆...
而是再加工,或是進化版。
而這類商品會有很多的不良品!而且衛生很不好,會先發霉,霉深入茶餅後,
再朝水,霉又不見...(是肉眼看不見) 然後長蟲 下卵 龍珠(便便)
本人參予過當時的系統環境.............
但這是以前的方法,2000年之後入倉的方法以多有改變, 所以有可能現今再入倉的茶品
永遠不會有以前那樣的味道了.... 以後..
台灣跟香港喝茶的習性會越差越近,
老茶人會慢慢凋謝,新茶人意識抬頭乾倉茶接受度會越高..
日後會站在平均線的 傳統港倉茶的俱樂部人員也會越來越少
從以往的業者不做新茶,而..現今也都不得不做新茶的現象可以得知........
都有優缺點! 不一定要說誰好誰不好! 但有權讓好的更好
傳統可以持保留...緬懷 但不一定要傳承
是的...所以都在控制中了...
以前會發生的情況 相信現在不會再發生...至少..會降低很多很都多!
也所以...要再喝到以前那樣的味道也不多了....
喝茶人會進步...進而影響茶商,茶商進而影響港商,這類東西必定減少,
港商現今都自行來台..台灣的飲茶生態,港商是很清楚的...
以前茶葉便宜,一片成本才幾元港幣...現今不同了..一片要幾十港幣,甚至幾百...
他不會再隨性開玩笑........
普洱茶陳化後求的應該是圓潤細滑的口感
在新茶時該有的表現 給大家一個方向參考參考
1 膠質夠 (深度自然寬廣)
2 湯水細膩度 (原料 製程)
3 三泡後還是湯水細膩度 (水準 茶之本質)
4 這三個條件只要有! 都不會太差
5 苦, 澀 ,跟未來的發展沒有必然關西 反而是跟當下的製程有關西....
而1.2.3 是先天條件... 本質
沒有好的先天條件做依靠, 光靠時間的存放..以後想要有多好 很難...
那不是真的好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zkVkrcyaCQ 8c q 2G xHJDD/article?mid=3209